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58章(1 / 2)

&esp;&esp;另外一座城市的选址地?,则更明显是被当地?土著给骗了。这地?方别说五年?,两年?内就要遭灾——他?们选择这地?方的初衷一定是因为此处平坦,植被低矮,但事有反常必有妖啊。这也是一块突出点,每次有个大风大浪的一定不会放过?此处。且此地?的地?势还低洼,每隔五年?左右就要被大淹一次,平常若赶上个水大的年?份,也必定被淹。

&esp;&esp;这两座城经?历了去?年?的经?营,屋舍俨然,农田处处,许多百姓自认为已在此安居乐业。

&esp;&esp;敖昱:“尔等自立,我在此留下界碑,自此永不跨界,如何?”

&esp;&esp;这两地?是鸡肋,这万儿八千的人口虽然敖昱也喜欢,但劝离这些人花的精力,对敖昱来说足够再找个地?方,弄来同等数量,甚至更多的人口了。

&esp;&esp;且,即便都?劝走了,必定也有心不甘情不愿,甚至偷偷回来的,既如此,还不如你?情我愿,从此你?死我活,再不相干。

&esp;&esp;有的百姓一听这个,立刻乖乖整理行囊听命而动?。

&esp;&esp;他?们可知道“野人”和本地?小国是如何的待遇,那还不如家畜,随随便便就能抓来杀了。

&esp;&esp;也有的虽然害怕,却又?不甘心,犹豫良久,终究是留下了。其实终究是心存侥幸的,认为朝廷不可能真的放着他?们不管。

&esp;&esp;但其他?地?区的百姓若是也要自立……那就要以造反论了,或者他?们也能去?那两片弃地?。

&esp;&esp;这两座城市竟渐渐成了两座三不管的城市,老实生活的百姓都?光了。

&esp;&esp;其他?城市在新的规划中发?展,小月亮重操旧业,开始研究起了植物。

&esp;&esp;这一年?西部两州旱情初现,有大臣提议提前准备赈灾粮草。但颛孙恬义上了一本奏章《低价官营粮稳灾疏》。

&esp;&esp;——不要在大灾发?生时,才给百姓免费的救济,可以在灾情发?生前,便开始按照百姓的户籍,每月出售定量的低价粮食,这样更能稳定百姓与人心。

&esp;&esp;且低价粮食不仅只能以银钱购买,棉线、布料、鸡鸭蛋等,皆可换粮。

&esp;&esp;此举可安民心,还可抑囤积。

&esp;&esp;众臣:“……”

&esp;&esp;西部旱灾之情初现,先朝那边跑的,正是大粮商。

&esp;&esp;真有旱情,西部必定无粮,但却又?不会缺粮。百姓的缸是空的,朝廷的仓是空的,大商人的库里,却必定堆满了粮食。

&esp;&esp;户部侍郎:“陛下,咱们仓中的米,即便都?换成豆,也撑不了这么?长的时间。”

&esp;&esp;还是颛孙恬义自己说的:“陛下,西南有粮。臣请以西南之粮,低卖于遭灾之州县,以粮换税。”

&esp;&esp;“陛下,此举不可。”“陛下,此举看?似惠民,实则害民,其中花费巨大。”

&esp;&esp;“陛下,臣以为,此举大善!”“陛下,此举宜选忠直勇毅之人负责。”

&esp;&esp;大臣们闹起来了,此起彼伏的皆是“陛下!”之声。

&esp;&esp;英王稍微侧身看?着朝臣,神情复杂。因为下面?出言反对的大臣,除了户部的之外,其余大臣的籍贯多为旱情初现之地?,明明不久之前他?们是最着急赈灾之事的。

&esp;&esp;户部反对很好解释,粮食不过?户部了。刮不刮油水且先放下,这是一次对户部的严重分权。

&esp;&esp;若这次事成了,那有一必有二?,以后还会出事。

&esp;&esp;不过?,他?们反对的不是赈灾,而是“隐户”。

&esp;&esp;大楚既有人头税,又?有土地?税,功名与爵位可有一定数量的田亩免税(数量不夸张),这看?起来很简单,其实很混乱,因为人头税和土地?税的下面?,还有各种?名目的十几种?税,再加上各地?私设的,最少有个火耗。不能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,但老百姓掰着十个指头数不过?来了。

&esp;&esp;甚至有些地?方故意把税赋的名目设立得艰涩难懂,民夫民妇连念都?不念好,条条税赋还都?如此,交税的时候老百姓就记不住自己交还是没交了。

&esp;&esp;但百姓也不是傻子,是能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了的。又?或者纯粹是感觉到税赋的压力越来越大,这时候瞒报人头,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。

&esp;&esp;所以百姓极少分家开户,户籍上写就三口人,实际上十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