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55章(2 / 3)

sp;&esp;桥松:【别看了,这是秦二世。】

&esp;&esp;群臣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。

&esp;&esp;顾之禾很快回神,出列说道:

&esp;&esp;“即便阅卷者为太子殿下,可学子们恐怕依然难以接受。”

&esp;&esp;主要是落榜的天才太多了,那些人名声极为响亮,他们的落榜难以服众。任谁看到考中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,出名的全军覆没了,都会怀疑有猫腻的。

&esp;&esp;这个简单啊,扶苏很擅长应付:

&esp;&esp;“那就把那些天才的试卷公布出来好了,让大家看看天才们考成了什么样。”

&esp;&esp;群臣:……夺笋啊!

&esp;&esp;想也知道他们肯定是考得稀烂,估计里头还有一些因为试题问题心态崩了,根本没写出什么东西来。

&esp;&esp;考卷公布确实会逆转舆论,但也会把问题重新归结到考卷上。本来学子就接受不了新版考卷,你这么搞只会火上浇油。

&esp;&esp;桥松在心里反问:

&esp;&esp;【这不就是祖父和父亲想要的吗?】

&esp;&esp;要是不给他们一点冲击,科举依然还会保持原样。但这样的科举,选的不是实干型的人才,朝廷要那么多死读书的干什么?

&esp;&esp;想要一举颠覆现有的科举体系,就得来点大新闻。闹得越大越好,他们不怕闹大,他们只想来个彻底的变革。

&esp;&esp;扶苏慢悠悠地问道:

&esp;&esp;“科举三年只选两百人,新试一次却选数百人。科举只有读书好的人才能出头,新试有能力的人哪怕偏科都有机会。这天底下,是科举天才多,还是寻常能干者多?”

&esp;&esp;普罗大众只是寻常人,他们可能在某方面有一点才能。新试是在给大众机会,只不过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们一时接受不了。

&esp;&esp;等冷静下来他们就会意识到,考新试才是他们最容易出头的方式。

&esp;&esp;群臣沉默许久。

&esp;&esp;有一位大儒颤颤巍巍地问道:

&esp;&esp;“那此前潜心苦读的学子,又该如何自处呢?”

&esp;&esp;学了十几年,突然告诉你朝廷不考这个了,他们不就白学了?

&esp;&esp;扶苏反问:

&esp;&esp;“怎么就是白学了呢?入朝自然还是要有门槛的,学会的知识不会辜负他们,这些都是他们的底气。”

&esp;&esp;哪怕是参加新试的人,在此之前也要经历摸底考核。不学无术的人,再有本事也不能直接任用。

&esp;&esp;你得先拼过底层考试,才有资格参加能力考试。就像后世,你得大学或者大专毕业,才有资格报名参加考公。

&esp;&esp;当然,做成体系的考试之后,题目不能再像现在这样全是开放性的大题问答了。要多安排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题目,然后搭配一些应用题。

&esp;&esp;这次恩科出的应用题多而杂,是因为考察了方方面面的能力。但实际上,诸如后世的考试,试题是会有偏向性的。

&esp;&esp;不同地区的试题也会不一样,不同岗位的试题也会有所差别。比如法考就专门考律法,选拔法律人才,扶苏很喜欢这样针对性的设置。

&esp;&esp;秦政也觉得后世的考公值得借鉴。

&esp;&esp;虽然具体操作时还有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,但绝对比如今的科举更具优越性。何况秦政真的对儒家无感,也完全不觉得有必要选拔出一堆只读儒家经典的人才。

&esp;&esp;但凡他们考的不是四书五经,是国家律法,科举都不用大改。

&esp;&esp;秦政点了扶苏去处理举子的闹事。

&esp;&esp;扶苏带着几份试卷去了榜前,直接进行张贴。

&esp;&esp;这次参考的天才不少,但闹大的天才也不多。有些人是有自知之明的,知道是自己没考好,并不会出来丢人现眼。

&esp;&esp;如果旁人想打着他们的旗号闹事,他们也会严肃制止,说是自己考砸了。

&esp;&esp;所以剩下这些被打出名号质疑考试公正的天才,要么是心里确实觉得考官阅卷不公。要么就是明知考得不好,但针对的其实不是考官,而是考卷。

&esp;&esp;因而试卷张贴出来之后,后面这一波人很快改变口风,开始质疑朝廷乱出试卷,愚弄学子。

&esp;&esp;扶苏神态淡然,扫了一眼人群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