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安锦一天不定下来,张兰珍心里就犯嘀咕,怕王杜鹃做出不择手段的事儿来。
她把王杜鹃想的太重情义了,侄子哪有女儿亲,就算是杨安锦的事儿没有转圜的余地,她也不会跟张兰珍撕破脸,毕竟还想着姑娘的亲事呢。
张兰珍有时候真想扒开王杜鹃的脑子,看看她都在想什么,自己都拒绝的这么明确了,她怎么还一个劲儿的往上贴。反正安锦的事儿成了,算是了却了她的一桩心愿,接下来就是要考虑杨安辰的婚事儿了。
张兰珍就算是让杨安辰打一辈子的光棍,也不可能让他娶杨春雪这样不安分的姑娘。
从镇上回来后,张兰珍特意在村口寻了几个嘴巴琐碎的妇人,说了要和赵家成亲家的事儿。
不出她所料,只一天的功夫,这事儿就在村里传遍了,甚至还传到了王杜鹃娘家的耳朵里。
大杨村的事儿赵家人都是一无所知,整个院子都该沉浸在喜悦里。
朱翠兰拿着婚书不撒手的看,她不识字,瞧不出名堂,但还是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。
别看这薄薄一张纸,掂着分量不重,可这上头的字比什么都要紧,有了这张纸,她儿子就有媳妇了。
家里的人都是大老粗,就赵洛川在学堂里待过几天,要是真让他写,他写不出来这些拗口的话,但要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着读,他还是能读出来的。
朱翠兰让赵洛川念了好几遍,嘴里还跟着他一起念,她高兴大家都能看得出来,赵洛川也没觉得烦腻,读后几遍的时候还特意放缓了语速,好让朱翠兰能跟上趟儿。
杨冬湖是能认得上头的字的,但他不能说,王杜鹃待他不好,怎么可能会费钱费工夫教他识字。杨老太太虽然祖上曾富裕过,到她这一代也已经没落久了,一个女娃,更不可能读书了。
赵洛川念的认真,杨冬湖听的也是仔细,不由得就想起自己那份婚书来,喜事都是相通的,家里一下多了两份婚书,这得是多大的喜事儿啊。
赵方初围在朱翠兰的身边,小脸儿红扑扑的,他就快要有嫂子了,还是他喜欢的安锦,这比让他吃了最美味的糕点还高兴。
赵方宇面上装作不在意的模样,低头忙活手里的东西,可要是仔细看,还能瞧见他偷偷竖起的耳尖。
婚书最后是两个人的名字,赵洛川读的时候一个字也没放过,两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被读了一遍又一遍,赵方宇心里早就乐开了花。
再高兴也不能耽误了吃饭,朱翠兰又听了最后一遍过瘾,看着是到了吃饭的时辰,她放下婚书就要去给家里人做饭。
杨冬湖帮了把手,朱翠兰人逢喜事精神爽,多炒了好几个菜,让三个汉子好好的喝一回,家有喜事,就算是醉了也不要紧。
赵洛川酒量一向很好,一坛酒三个人喝,其实算下来每个人喝的也不少,但他脚步一点儿也没打虚浮,回自己院子里的时候还能走成一条直线呢。
杨冬湖去厨房里烧了水擦脸洗脚,就算是没喝醉,第二天起来还是会头疼,他又冲了一碗蜂蜜水给赵洛川解酒。
赵洛川许是因为喝了酒的缘故,说话比平时更加啰嗦,嘴里絮叨着什么幸亏什么的,杨冬湖听不真切,把耳朵凑近了些。
谁知赵洛川竟低头含住了他的耳垂,还用齿贝轻轻捻磨。
杨冬湖浑身一颤,身子立刻软了下来,就算是最激烈的时候赵洛川也没在他的耳朵上多费心思,这突如其来的的陌生感打了杨冬湖一个措手不及。
赵洛川翻身覆上,堵住杨冬湖的求饶的低吟,呢喃着低声说的什么。
送婚书
时间一晃而过好几天了,朱翠兰按照惯例把庚帖放在牌位下三天后,立刻点燃了香火,顺顺利利地过了祖宗这一关,朱翠兰一刻也不耽误的请做媒的云巧给杨安锦送了婚书。
婚书上写了日子,要是杨朝仁夫妻俩有什么不满意的,提出来两家再商量。
日子是朱翠兰找了镇上的风水师给算的,今年中旬的八月初十,和明年的三月初七都是好日子。
八月初十看起来离得还远,还有大半年的功夫,可真到准备起来,便是怎么算也不够用的。
张兰珍和杨朝仁不是那样卖孩子的人,便说聘礼上不做过多要求,让他们瞧着给,有个心意就成。
周边村子里嫁姑娘聘礼一般都是在十两左右,遇到厚道的的拿十五两的也有,若真是有姑娘条件顶顶好的,男方家狠狠心一咬牙二十两也是顶天了,没有比这个更多的了。
哥儿不如姑娘受重视,聘礼上也会比姑娘要的低,朱翠兰认识的所有哥儿里,只有村长家的云巧是条件不错的,他夫家人厚道也肯花钱,用十五两抬了云巧回去,这事儿在村子里传开了。
好多当娘的以此来告诫自家哥儿,条件没有云巧好,个人就要争气,把汉子的心牢牢抓紧,以后也能要下来这么多的聘礼。
杨冬湖是个例外,赵海的原意是要聘杨春雪做自己的儿媳妇,他那时候就想给赵洛川说个好的,十里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