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会发生?”
到了这里,阁内的气氛已然变得紧张和严肃。众人屏着呼吸,视线游移在两方之间。
沈乐妮神情不变,平静而从容地回道:“想要商业规范、商人遵规、按时缴税,这便需要朝堂制定出全面的律法规章加以约束。严律重刑之下,极少人敢兵行险招。至于你最后那个问题,我认为你方观点太过牵强,自古为奸者身份各异,所以是否和异国勾结,无关所事何事,而是与个人德性有关。”
一一驳回对方的观点,她才道:“对于你方提出的问题,我想说,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,选择或者放弃,端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。且你方既然没有否定促进技术改进和发展、促使国库充盈、让无业游民有事可做等观点,那就说明你方也是认同商业确有以上好处。既是利大于弊,便可以一试。”
那学生还要再说,但他的时间却到了,轮到了沈乐妮根据对方的阐述进行反驳。
她掷地有声道:“你方说商人将钱财聚于己手,试问自古以来收受贿赂、聚大量钱财于己手的官员还少?这是个人的品性罢了,以个人德行评判整个商道,未免太过牵强。你方说会导致田地荒芜,可商业也能反过来促使农业发展。例如张骞大人去到西域,带回了西域的诸多农作物,这使得大汉农作物更加丰富,百姓在食物上的选择更多。”
“诸位或许不了解,不同的蔬菜所含养分不同,但这些养分很多都是人的身体所需要的。饭桌上蔬菜种类越多,百姓的身体就会越发强健,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寿命。”
“而导致人口流动加剧,可以制定相关条例,例如限制一个郡县内的从商人数、从商品类等等,完善律法规章。时移世易,任何制度不会一直适用,需应时而变,若一直固守陈规,或许才会危急国家根基。”
“至于发国难财,那依旧是个人品性问题,不能观一人而定全体。如春秋时期之范蠡,被称为商圣,他就是一个仁善商人的典范。因此,凡事不能以偏概全。若一国之内所有人都带着偏见观事行事,这才会危及国本!”
沈乐妮的每一句话都条理清晰,即便如今在场的大部分人最初都与太学学生持有同样观点,可到了这时,也不禁开始思考起来。
那些原本抱着轻蔑之态的人此时也不由得微微变了脸色。
至于对面那些学生,如今的神态被沈乐妮驳斥到已然不复最初时的轻松。他们面面相觑着,神色有了一丝慌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作者有话说:食货:和经济一词意思相近。‘食’指农业生产,‘货’指货币和商业活动。古代没有经济一词,所以用‘食货’代替。
前面关于丞相公孙弘病逝的地方已做修改,记错了,公孙弘还有两三年活头……抱歉啊啊啊!
好诗
“可谁敢用国家安危,去赌那些商人的品性?商人重利是本性!”对面站出来另一个学生,高声反驳道。
沈乐妮道:“你说错了。重利乃是人之本性,难道就因为此,就畏畏缩缩不敢迈出一步?若国人皆如此,谈何让家国更繁荣昌盛?”
对方还要再驳论,可时间已至。接下来,便是双方的总结时间。
沈乐妮扬声道:“食货发展的根本因素,和生产力、钱财流通有关。而生产力与钱财流通,又与商业的发展紧密相关。所以若想要一个国家的食货方面变得更好,商业繁不繁荣便尤为重要。商业交流比联姻和亲更能使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保持时间更久,因为人是无法轻易放弃触手可得的庞大利益。”
“这,才是人之本性。”
“除此之外,商业还能带动更多的新事物出现,能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可养家糊口之路,例如运输一事,这其中包含陆运、河运乃至海运,包含甚广。又比如会出现许多种作坊,作坊越多,意味着所需的技艺便越多,这又可以为百姓提供各类学习及赚钱之道。若天下百姓皆有所事,从古至今的流民问题便能引刃而解。”
耽美小说